新闻资讯 > 工业品

半导体产业在资金涌入下是否含有泡沫呢?

更新:2017-09-20

   中国半导体行迎来“不差钱”时代,但若要真正达到先进水平,仍需“十年磨一剑”。


   半导体是现代工的“粮食”。2015年,中国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投资基金,规模1387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带动资金大举进入半导体行。在上周厦门举行的集微半导体峰会上,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介绍,“国家队”外,半导体行企、地方产基金规模累计超过5000亿元。


   “在A股市场,芯片设计企有30家左右,如果加上材料和设备,大概有七、八十家上市公司,估计未来每年都会有四到五家相关企上市。”中芯聚源股权投资管理(上海)有限公司总裁孙玉望表示,半导体产正在向中国转移。


   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,中国半导体产发展这么多年,以国家大基金成立为契机,现在迎来好时期。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,包括并购失败、技术挑战等,但总体而言前景乐观。


   不过,芯片产资金汹涌,一种观点认为半导体资金多,好项目少,产企估值高企,行存在泡沫。另一种观点认为,中国半导体企研发投入远远不足,更需要各级资金、持续投入。


   在某些领域,中国芯片已获得长足发展,甚至引发产能过剩担忧。“以300mm芯片为例,现在中国的产能是大概10万片,但如果加上SK海力士、三星、大连的英特尔,大概每年超过40多万片产能。在建产能到2023年如果都达标,总产能可能达到110万片。”中芯创始人张汝京说。


   但从技术路线上讲,中国仍然落后。“摩尔定律到2020年将发展到7纳米工艺,也有人说会到3纳米,从这个角度讲,我们差了1到3代。”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汇联说。


   王汇联还表示,从科研的角度讲,中国半导体产的资金还远远不够。以14纳米工艺为例,其设计费要2-3亿元,建厂费用70-100亿元,工艺研发费用17-25亿元,看似“不差钱”的中国企的研发投入、规模化投入严重不足。


   中国仍然还没有产生的半导体公司。半导体权威研究机构ICInsights公布的2016年前20大半导体公司收入排名中,美国8家,日本、欧洲与中国台湾地区各有3家,韩国2家,中国大陆无缘前20名。


   此前中国每年进口集成电路超过2000亿美元,但短期内依赖局面难以改变。“在高端芯片方面,比如CPU存储器,我们自给率还是零;材料平均而言,自给率大概是19%;半导体装备自给率还不到10%。”孙玉望说。


   目前,中国集成电路产已成为具活力的地区,逐渐形成了京津环渤海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珠三角地区,以及新兴的中西部地区和闽三角地区等产区域。